中華工商時報
http://epaper.cbt.com.cn/epaper/uniflows/html/2018/10/30/03/03_49.htm
改革開放40年,中國發生了巨變,我個人也發生了蛻變。從當初一無所有的漁民子弟,成長為民企500強企業的當家人;從一位以改善生活為目標的創業者,成長為以振興民族企業為己任的企業家;從一名普通人,成長為全國政協委員、全國人大代表,參與國家大事。是什么讓我的人生有了出彩的機會,成就了這番事業?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喚醒了我身上蘊藏的創業夢,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和我個人的成長,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。
均瑤集團的起步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,我們三兄弟背上編織袋,加入了溫州十萬購銷大軍跑遍了千山萬水。當時交通不便成了在外奔波的溫州人最大的煩惱,很多人生意在長沙,即使包汽車回溫州也需要30多個小時。既然可以承包汽車,為什么不可以承包飛機?我們開始辦理審批手續,千方百計歷經辛苦,關鍵時刻企業所在的當地政府給我們出具了信譽擔保,我們終于說服了有關部門,完成了所有的手續。我永遠記得這一天——1991年7月28日,我們開通了長沙到溫州的包機,這是國內首條民營包機航線,在當時轟動一時,媒體稱我們“膽大包天”。
2004年,我大哥王均瑤突然病逝,集團遭遇重大變故,企業和家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最令我難忘的是,統戰部、工商聯及各有關部門領導,第一時間過問了集團的困難。這讓我進一步堅定了發展的信心,對中國發展道路的信念更加堅定,確立了建設百年老店的使命。目前,我們有兩家航空公司,機隊規模90架,國內外航線150條,一年運載乘客2000多萬。航空之外,我們還發展了金融服務、現代消費、教育服務等。
在發展業務中,我們主動遵循黨和國家的政策,心無旁騖做實業,一心一意向“現代服務業”轉型,立志建設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。我們成立了上海第一家直屬社會工作黨委的民營企業黨委,所有的業務都是按照國計民生的需要進行。
在兩次“非公36條”的推動下,均瑤集團主導發起創辦了全國首批、上海首家民營銀行——上海華瑞銀行。同年,在上海新一輪國有金融企業混改中,均瑤集團又將老一代工商業者創立的愛建集團重歸民營企業陣營。我們確立了為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服務,為創新、小微企業、實體經濟服務的目標,做金融體制改革的探索者。
均瑤集團為改革開放所生,并在改革開放中成就了自己,我們永遠同改革開放同成長共命運。財富的積累將使得我們服務國家、服務社會的能力更加強大。
在經營穩健發展的同時,我們也不忘回饋社會。從“光彩三峽行”開始,到如今的精準扶貧,十幾年來,均瑤集團持續投入10多億元在光彩事業中。此外,我們從2005年起投入大量資金興辦教育,至今已有20多所學校,且所有學校的義務教育都是非營利的。在這其中貫穿始終的,是我們一直遵循并努力踐行的價值觀“均瑤是我們的,更是社會的”。我們把她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追求,這也是我們王家三兄弟創業的初心。
均瑤集團已在改革開放的廣闊天空中展翅翱翔了27年,無論是在過去、現在還是未來,只要國家有需要,我們一如既往、義無反顧地響應黨和國家號召,將我們所有的一切投身于服務國家、服務社會的召喚中。